近年来,房地产行业经历了剧烈的洗牌。数据显示,2024年,已有288家房地产开发商宣布破产,较2023年同期增加了43%。进入2025年,房企的破产趋势依旧未见减缓,第一季度就新增了97家破产房企。令人关注的是,这其中包括了不少头部房企和区域龙头企业。
面对这一困境,许多购房者感到困惑,为什么开发商宁愿走向破产,也不选择降价自救?这些背后隐藏的原因并非简单。为了解答这一疑问,我们采访了房地产领域的专家,他们分析了开发商不愿降价“自救”的几大原因。
首先,政府的隐性干预是重要因素。房企降价通常会触动地方政府的利益,特别是影响土地价值和财政收入。2024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高达2.17万亿元,占地方财政收入的31.4%。如果房企大幅降价,将对当地经济、金融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。因此,各地方政府往往采取“限跌令”,严格限制房企降价幅度。例如,华东某省会城市就规定,新房销售价格不能低于备案价格的85%。
展开剩余64%其次,大幅降价可能引发原有业主的维权诉求。2024年,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,由于房价下调引发的业主维权事件高达1873起,涉及金额超过230亿元。降价促销不仅会干扰房企的销售业务,还可能带来监管部门的约谈和处罚。在这种情况下,开发商往往难以承受维权压力,选择继续坚守价格不变。
另外,降价带来的连锁反应也是开发商不愿轻易行动的原因之一。一旦某些房企开始降价,其他房企可能跟风降价,最终导致区域房价大幅下跌,房企利润严重缩水。例如,在2025年第一季度,北京某高端楼盘降价18%后,周边5个项目也被迫跟进,最终导致整个区域的房价下跌了23%,远超预期。因此,为了避免引发价格恶性竞争,很多开发商宁愿破产,也不愿成为价格下跌的导火索。
此外,降价促销未必能带来预期中的成交反弹。在过去几年中,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,购房者的买涨不买跌心理逐渐形成。当房价开始下行,许多潜在购房者转而观望,等待市场的进一步变化。开发商担心大幅降价不仅无法吸引买家,反而会加剧市场的观望情绪。因此,他们更倾向于坚守现有价格,并期待未来可能的市场回暖。
最后,降价对上市房企的财务报表和股价波动有着显著影响。对于上市公司来说,大幅降价促销虽然可能短期内提高成交量,但会影响企业的业绩,从而导致股价下跌。股市的波动可能导致公司市值缩水,这无疑是开发商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。
因此,尽管有288家房企破产,许多开发商并非没有降价“自救”的意图,而是受到政府政策、行业竞争、原有业主维权和财务压力等多重因素的制约。然而,随着房地产市场逐渐进入供大于求的局面,城镇化进程放缓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,如果房企能在早期适时降价促销,回笼资金,保持充足的现金流,或许能避免破产,采取更为灵活的自救措施也是一种明智之选。
发布于:浙江省